招商电话:020-22658888 32198888

天天关注

社会化企业崛起:UAT(Uber、Airbnb、Tesla)是BAT的未来(深度)
作者:admin  发布于:2016-01-20


        三家创新型公司的成功是不需要赘述的,在各自领域,这三家公司都被当成是颠覆整个行业的独角兽,三家公司的融资战绩都牛逼闪闪的让人难以理解。
 
        截止2015年11月三家公司的已经公布的估值为:
        Airbnb255亿美金、Tesla271亿美金、Uber500亿美金。值得一提的是,Tesla从创业开始一直保持亏损,2015年7月至9月亏损2.229亿美元,较去年同期的7470万美元亏损扩大接近两倍。亏损也不是什么新闻,但依然有         投资人认为Tesla有机会成为市值1万亿的公司,让人匪夷所思。

        从时间上看,三家公司的创立时间分别为:Tesla最早在2003年创立,Uber最晚在2009年创立;Airbnb于2007年创立,三家公司平均创立时间为9年。总体来看三家公司并不年轻,不过与众不同之处在于——三家公司都是通过颠覆式的创新崛起。
        如果给这三家公司一半的时间用于试错,那么他们摧枯拉朽的获得行业领导地位的时间平均只有4.5年,这依然是让人震撼的!


UAT新提法--UAT将会代替BAT

        UAT的提法由周掌柜和国际章首先提出,似乎现在看起来,三家公司和BAT比起来还显得弱小,但从下面三个维度看,UAT代替BAT是可以预见的趋势。
 
        第一个角度:Uber和Airbnb都是共享经济的代表,但是他们也不太相同。Uber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,背后是统治一切的超级大数据,这个大数据体系是超越BAT静态大数据的下一代大数据模型。
 
        Airbnb调动的都是非商业类资源,这一点比Uber更加突出,周掌柜认为这是一种社会化企业的经典模型。
 
        Tesla代表的是极致产品的颠覆式创新,蕴含着对下一代交通基础设施的垄断,这不是普遍意义的产品创新。总之,三者完全是升维的商业形态,我们叫他——社会化公司。
 
        第二个角度:BAT实际上分别在信息检索、电商、社交三个领域创立了核心地位,但是他们的业务逻辑本质上还是“过桥收费”,可以简单理解成广告模式,这个模式更多的是垄断者,而不是新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创造者,从这个角度上看BAT的商业思维是腐朽的。
 
        第三个角度:UAT和腾讯微信是一代的商业模型,完全是一种超越商业的工程师使命文化,这种文化非常之年轻和有朝气,释放出来的完全是量子级别的能量,这和Facebook的成功极其相似,和BAT的盈利和成功驱动的思维风格完全是两个时代。或者说,BAT总体的企业文化正在渐渐失去理想和使命感。
 
        因此,我们对“UAT是BAT的未来”的判断,非常确认和自信。

   传统的商业模式

         一直以来对三家公司的报道都是从各自的神话阐述,本文主要从战略的角度剖析三家公司的共同点,应该说这不是三个无关的个案。
 
        我们都认为这三家公司代表美国企业界和科技界依然领跑于世界。我们先从传统商业模式谈起。
 
        传统的商业模式设定都是一种产品属性和管理特征的概括和描述,比如:创新产品引领、实体店销售、体验式旅游、代理制连锁、线上线下O2O、C2B客户反向定制等。企业家希望通过行业定位来确定所做项目的属性,潜意识中,是在为企业寻找坐标,再挖掘背后的潜意识,是因为——他们认为每个行业都有独特的管理特点,需要对号入座。
 
        今天,以上的思维完全过时了,而且可能毁了你的企业。

UAT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

        行业的边界被打破:所在行业的过往经验几乎都是战略负担,对一个创新型公司赢得竞争没有价值,比如:Uber就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挑战出租车行业。
 
        跨边界融合:一个行业的创新公司往往是拥有另外行业的思维方式,成为这个行业的颠覆者。比如:Tesla的某些技术源自创始人马克斯投资的SpaceX宇宙火箭公司。

        商业模式快速拉升:公司的战略布局方式正在从传统商业模型的要素表达,调整为新一代商业模型的“基因表达。
 
        管理已死:传统的管理思维在现代竞争中,已经成为了一种腐朽的方法论,甚至连咨询公司都已经厌倦于组织架构等管理项目。这三个公司的创始人都是年轻而有使命感的,他们管理的公司清新而有活力。而拥有陈旧价值观和管理方式的企业大部分已经死去,还有一部分正在走向死亡的路上。
 
        新时代的企业商业模式一定是拥有共同的基因属性,之前周掌柜和国际章概括为“入口基因”、“价值基因”和“社群基因”。

入口、价值和社群

        用这三种量子级商业模式的创新基因来分析三家公司的战略特点,我们有了清晰而强有力的发现。Airbnb、Tesla和Uber的商业模式有三个共同点,分别是:
        第一,拥有和消费者心灵相通的公司使命(入口):从量子物理学的角度思考,信息传递是物质的核心价值,通过信息的量子连接来吸引客户,赋予消费者和员工使命感是效率最高的。
 
        比如Airbnb,公司采用无为而治的方式,使命是:让人们居住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时候,都能感觉像在自己家里一样。Uber的使命是:人人随处可用像自来水一样可靠的交通。Tesla的使命是:加快推动再生清洁能源交通,致力于让更多人改变驾驶汽油车的习惯。
   
         对此,量子战略认为:传统公司必须改变之前自己都不太相信的虚伪价值观,重新再造企业和消费者心灵相通的价值主张,并且持之以恒的贯彻和传递,特别是在这个自媒体矩阵式传播的时代,公司使命的传播力量是远远超出我们想象的,这是一种典型的量子级传播。
         第二,卡位大行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点(价值):Airbnb的卡位是家庭闲置房屋租赁,Uber的卡位是交通便利性,Tesle卡位是电动汽车的普及和创新,Google卡位是信息检索带来的广告机会,Facebook卡位是社交关系的网络化,360卡位的网络安全软件,支付宝卡位的是消费中的网络支付。
 
        我们会发现,美国和中国的创新型公司都是卡位行业内非常核心的一个点,他们做的都是产业链中最关键最性感最体现生态核心价值的点。这就是量子级的思维,也就是他们相信一个点的影响力和爆发力,而不是庞大的布局,他们懂得一个点的连接和引爆效率。但是前提是这个点是生态的核心。
 
        用量子战略的观点看:传统企业家必须改变之前的多元化布局思维,对商业模式进行抽象和逻辑排布,进而快速卡位下一代行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点。


        第三,满足了消费社群的意见领袖就满足了所有人(社群):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现象,就是新型公司是如何引爆的,这里面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。
 
        Facebook引爆的时候主要靠哈佛和斯坦福的大学生,国内的校内也就是后面的人人网,靠的是北大清华的的大学生。Airbnb的引爆靠的是城市里愿意分享的中产阶级,Uber的引爆靠的是愿意体验分享经济的城市精英,        而中国的滴滴则是愿意赚外快的出租车司机。Tesla在产品不成熟的时候,引爆靠的是对马克斯虔诚崇拜的创业精英,他们为了体验创新把特斯拉迅速定格到高端创新产品的格局上,特斯拉的SpaceX火箭的引爆则是完全靠梦想驱动的宣传。我们耳熟能详的小米,号称引爆整个公司只用了1000个铁杆米粉。
 
        是的,引爆一个创新型的生意,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人,为什么?用量子战略的角度很容易解释,因为1000个人足以说明你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相通量子属性的量子反应,这种反应有1000个验证,足以证明是存在的,那么量子的传播是超越时空的“量子缠绕”效应,1000人足以放大到一个超级大的社群。从企业的战略角度,我们前期一定要通过社群磨合产品,重视社群在量子传播中的引爆作用。大胆的聚焦前1000个客户,这些人不仅仅是你的消费者,而是你公司“量子引力”的1000个实验者,意义重大。
 
         以上三点分析,和周掌柜和国际章对企业最新型商业模式的统一性认知是一致的,我们认为(使命性)入口、(核心)价值和(意见领袖)社群的三种创新基因在所有公司都是相通的。


UAT都是量子级、社会化企业

        量子战略的理论,确实很深刻的解释了这三家创新型公司的成功秘籍,这是其他冗长和繁琐的叙述难以替代。量子物理学替代经典物理的思维,应该说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的科学界,已经是不需要讨论的话题。但是在社会科学,特别是管理科学里,我们的思维变化才刚刚开始。
 
        实际上BAT已经开始了量子级别商业模式的实践,腾讯的微信强调“弱连接带来强关系”,百度的O2O战略强调“连接创造价值”,阿里的超级大数据正在打通交易的各个环节。
 
        不过,从趋势上看,我们确实看到垄断、高利润、疯狂扩张的BAT已经陷入了商业的瓶颈,他们的成功离消费者和生态系统的成功越来越产生偏离。
 
        所以,我们这里非常确认的表达UAT代表的商业趋势。这个趋势最伟大和深刻的创新在于——社会化企业,将从根本上消灭商业的“盈利属性”,成为一种回归社会化价值观的使命共和国。
 
        中国下一代的小公司,很有可能依托全新商业模式,以使命连接消费者,以量子级别的爆发力追赶BAT。他们,很可能是中国的UAT——BAT的未来。


周掌柜(微信号:zhouzhanggui100):上市公司战略顾问,电商专家,“新战略与新组织"创新理论研究者,英国《金融时报》等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。
文章转载,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。
 
 

版权所有:广州低碳总部园集团有限公司 粤ICP备15065706号 公安备案号:44011802000322  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新城大道400号